四川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人文底蘊深厚,巴蜀文化獨樹一幟。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這片沃土上共同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元、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現(xiàn)了四川人民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獨特智慧,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chǎn)是天府之國的靈魂與血脈,是巴蜀文化的源泉與根脈,在書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四川篇章進程中,貢獻著巨大的文化力量。
為全面和系統(tǒng)展示四川非遺保護成果,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四川省旅游宣傳促進中心承辦,成都烽火擔綱策劃實施的“天府根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精品展”隆重開幕。該展覽位于青羊區(qū)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博覽園內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
本次展覽分為“百年千技、守正創(chuàng)新、非遺生活”三個單元,通過實物展示與活態(tài)展演、現(xiàn)場傳承與線上連線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形式,生動展示了精彩紛呈的四川非遺。將來自于四川省21個市(州)150余項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近2000件非遺代表性作品進行精彩呈現(xiàn)。
藏族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是藏族刺繡或繪畫在布、綢或紙上的彩色卷軸畫;為藏族文化特有的繪畫藝術形式。內容涉及藏族宗教、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
唐卡繪制流程
成都漆器
成都是中國漆藝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成都漆藝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為全國五大漆藝之一,以精美華麗、光澤細潤、圖彩絢麗著稱。髹飾技法獨特,尤以“三雕一刻"技藝獨樹一幟。
成都漆藝制作原料和工具
纏枝牡丹漆藝瓶
荷葉紋漆盤(清代)
朱紅雕錫絲光鳳紋二格方盒
成都銀花絲
成都金銀器制作技藝在秦漢時期已較發(fā)達,清代中葉形成規(guī)模。銀花絲制作技藝擁有兩干多年的歷史,以花絲平填著稱。采用高純度的白銀為材料,經(jīng)熔煉、軋片、拉絲、掐絲、整刻、拋光、壓亮、電鍍等工序,運用填絲、壘絲、穿絲、搓絲等技法手工制作而成。做工精湛,造型別致,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地方風格。
孔雀盤
雙耳牡丹花熏
蜀派古琴
蜀派古琴是我國重要代表性琴樂流派之一,興于漢代,流傳于巴蜀地區(qū),歷代名家輩出。蜀派古琴在琴曲、琴論、琴器斫制等方面皆有重大成就,擁有“七十二滾拂“等特色技法和《高山》《流水》《醉漁唱晚》等代表性經(jīng)典曲目。
蜀派古琴制作原料和工藝
蜀錦
蜀錦始于春秋戰(zhàn)國,盛于漢唐,與宋錦、云錦并稱中國三大名錦,又因其歷史久遠、技藝先進復雜被稱為天下“母錦"。蜀錦分為經(jīng)錦、緯錦兩大類,織機經(jīng)歷了一鉤多綜多躡木織機、花樓緯錦木織機、花樓緯錦鐵織機、花樓電子提花織機等發(fā)展過程。
蜀錦主要包括紋樣設計、染絲、織前準備、裝造、織造、下機檢驗六大工序,70道小工序。重經(jīng)、多緯是蜀錦特有的組織結構和核心技藝,蜀錦織造技藝在很長時期居中國織造技藝之先。蜀錦紋樣是中國紡織紋樣的基礎,經(jīng)典紋樣有漢代"五星錦”,唐代"陵陽公樣""寶相花紋"等,宋代《蜀錦譜》有300多個紋樣,清代雨絲錦、方方錦、月華錦被稱為“蜀錦三絕”。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漢)
1995年,在新疆尼雅遺址出土了漢代織錦護臂,該織錦長18.5厘米,寬12.5厘米,錦上有云氣紋、虎紋、避邪、草龍及朱雀大鳥和紅白圓圈紋飾,同時銘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個篆字,經(jīng)專家認定為古蜀錦。
四天王獵獅紋錦(唐)
四天王獵獅紋錦,現(xiàn)收藏于日本法隆寺,為唐代蜀錦典型的“陵陽公樣”。紋樣以菩提樹為中軸,連珠團窠內四個騎士頭戴日月王冠,騎著帶翅天馬狩獵,紋樣代表了雄性威猛的力量。
蜀繡
四川刺繡遍及巴山蜀水、家家戶戶“誰家女兒巧,就看針線好不好”。全省刺繡非遺代表性項目共18個,其中,以蜀繡、羌繡、麻柳刺繡、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彝繡等為代表的國家級代表性項目5個;省級代表性項目13個。刺繡,是最具華夏文化特色的傳統(tǒng)藝術之一,四川刺繡歷史悠久,譽滿中外,少數(shù)民族刺繡風格鮮明,別具特色。
玉蘭花
荔枝
喜上眉梢
陶瓷燒制技藝
陶瓷,一般選用粘土,經(jīng)過成型、入窯火燒而成,是泥與火的結晶。四川是南北方陶瓷技藝的交匯之地,古陶瓷歷史悠久而豐富,邛窯是四川遺址面積最大、燒造時間最長、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古瓷窯,被稱作“高溫釉下三彩和彩繪瓷的故鄉(xiāng)”。傳承千年古法燒制的滎經(jīng)砂器、“會呼吸”的隆昌土陶、“胎體白又細,綠釉美如玉”的會理綠陶,薄如紙、明如鏡、白如玉的彭州白瓷和延續(xù)龍窯燒造的桂花土陶等技藝交相輝映,在中國工藝百花園理絢麗綻放,可謂“入窯一色,出爐萬彩”。
陶瓷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