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長河,成都素來是一座沐浴著濃濃詩意的城市。成都歷史文化悠久,文苑英才輩出,在中國古典文化、文學發(fā)展中占據(jù)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文翁化蜀后,成都平原以其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繁榮的經(jīng)濟、悠久的文化,孕育滋養(yǎng)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學家。從古代的司馬相如、揚雄、李白、杜甫、蘇軾三父子、楊慎,到近代的郭沫若、巴金、李劼人,直到當代的柏樺、翟永明、歐陽江河、吉狄馬加、阿來等,許多名滿天下的文人都來自成都平原。因此,有人說缺了蜀地的文人,中國的文學藝術史就會黯然失色,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夸張。文學人才輩出,可以說是成都人杰地靈的印證。
成都的才女美女詩人尤其多。漢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濤,五代的花蕊夫人。還有明代楊慎之妻黃峨。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因避難、宦游、貶謫、流寓、探親等入蜀。成都對于文人墨客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能吸引歷代的眾多文人墨客,不遠千里、不畏蜀道之艱難險阻,來到成都,并深深地愛上這座城市。
老成都的核心區(qū)域是青羊,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在這款人文薈萃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高賢大德與青羊結下了不解之緣,留下來彪炳史冊的功績。
【細雨斜飛醉芙蓉 千年英雄做放翁】
8、陸游:吳中狂士游成都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紹興),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46歲時入蜀,從軍南鄭。晚年退居家鄉(xiāng)。
成都在陸游的眼里是一個繁花似錦的地方,正是這地方給予了這個懷有報國壯志和雄才大略的志士無限的希望,帶給了這位一生坎坷的詩人一絲溫柔的慰藉。寄托自己思念的詩作被收入了他的《劍南詩稿》。
秋天來了,一場秋雨落入蓉城,詩人這樣寫道:“錦江秋雨芙蓉老,笠澤春風杜若芳。歸去自佳留亦樂,夢中何處是家鄉(xiāng)。” “劍南山水盡清暉,濯錦江邊天下稀”他認為蜀中山水都很美,可最美的要數(shù)濯錦江邊的成都了。
陸游在成都,多次走過杜甫草堂,從青羊宮至浣花溪,滿路的梅花香氣,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當時陸游常去瞻仰杜甫草堂并親身指點修繕的情景。正因為有這樣的歷史記憶,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今天會在杜甫草堂里看到陸游的配殿。
陸游在成都寫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千古絕句。該詩句出自陸游的《病起書懷》,創(chuàng)作于1176年。“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這名句出自陸游的《梅花絕句》,創(chuàng)作于1202年。“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陸游愛梅,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不少詠梅的詩作。這一首詩作是《梅花絕句》六首中有名的一篇。陸游回憶起當年在成都策馬成都西郊,被郊外遍植的梅花深深陶醉的情景,有感而發(fā)。
淳熙五年(1178年)暮春,詩人陸游離開成都出峽東歸,此時離他初來這里已有八年。八年里陸游有一半的時間是在成都度過的,故而成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格外珍貴的記憶。現(xiàn)在人們都說 “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其實在陸游一句“悔作東吳萬里歸”中便可體會。他希望自己在這里終老,在這里長眠。西風襲來,回首舊游,憑欄遠望……
9、“千年英雄”蘇東坡
法國具有國際影響的《世界報》,評選自十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千年英雄”,蘇東坡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所以說,蘇東坡不僅是成都的驕傲,也是中國和世界的驕傲。
蘇軾從七歲起就開始向往成都,當時交通不方便,直到二十歲他才走進了夢幻般的成都,武侯祠憑吊諸葛亮,浣花溪追尋杜甫的遺跡,摩訶池故址勾畫蜀主風流,塔子山訪寶月大禪師,望江樓眺望薛濤……蘇軾在成都盤桓多久沒記載,但想來時間不會短。
蘇軾與大慈寺淵源最為深厚,該寺六世主持寶月大師為蘇軾宗兄蘇惟簡。蘇軾每至成都必游大慈寺。蘇軾《勝相院經(jīng)藏記》一文中寫道:“蜀成都大圣慈寺,故中和院,賜名勝相。”其時大慈寺內(nèi)藏唐畫家盧欏伽筆跡以及唐禧宗皇帝與從官文武75人畫像,皆為畫中珍品,精妙貫世。蘇軾觀賞后留下題名:“至和丙申季春二十八日,眉陽蘇軾與弟轍來觀盧欏伽筆跡”。
在老成都西郊的清水河上,曾有一座青石拱橋,叫做蘇坡橋。一聽名字就知道,這座千年古橋與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有關。在這里,相傳留下過蘇東坡在備考時的生活印記。而如今,蘇坡橋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化的蘇坡立交橋。
成都是美食之城,而蘇東坡也是一個地道的美食家。他自創(chuàng)的名菜“東坡肘子”,現(xiàn)在已是名滿天下。
“莫負花溪縱賞,何妨藥市微行。試問當壚人在否,空教是處聞名。”這是出自蘇軾贈別同科進士及第、同鄉(xiāng)好友家安國歸成都的詩句,詩中表現(xiàn)了蘇軾對成都深深的懷念。“所恨蜀山君未見,他年攜手醉郫筒。”(蘇軾《次韻周郎》,郫縣縣治為郫筒鎮(zhèn),有郫筒酒)只可惜,這成了蘇軾未了的夙愿。
成都是四川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從人文化理念來說,蘇軾是屬于眉山的,也是屬于成都的,更是屬于中國和世界的。世界級文化名人是一張與世界交流的名片。
10、范成大治理成都
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學家,字至能,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謚號“文穆”,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1175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時,推重蜀土,興治水利、施惠于民,治軍有方、控邊得當,政績斐然,為同時代和后世所稱頌。在成都為官短短兩年,范成大政績卓著,陸游贊其:“及公之至也,定規(guī)模,信命令,施利惠民,選將治兵,未數(shù)月,聲震四境。”離任后,宋孝宗語“蜀民思卿如親慈。”
除了治理水利、砌街,范成大還補葺過羅城和子城,增修過籌邊樓、銅壺閣等,減酒稅四十八萬緡,停“科糴”(說詳袁一堂《宋代市糴制度研究》)五十二萬斛,邊防得以鞏固,人民得以安居。總而言之,“公之于蜀,藥傷補敗,苗耨發(fā)櫛,無一不用其力。”(《成都文類》卷四十六《砌街記》)
對成都民俗文化的記錄與貢獻,范成大也是可圈可點的一號人物。新年第一天,成都“郡人曉持小彩幡,游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鱗次,然以為厭禳、懲咸平之亂也。塔上燃燈,梵唄交作,僧徒駢集。太守詣塔前張宴,晚登塔眺望焉。”元人費著《歲華紀麗譜》如是說。早于此,范成大就用韻語描繪了這些習俗,而且補充了費文的不足。其《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一詩云:“新年后飲酴酥酒,故事先燃窣堵香。”題下自注:“成都一歲故事,始于此塔。士女大集,拜塔下,燃香掛旛,禳兵火之災。”酴酥酒即屠蘇酒,據(jù)說是神醫(yī)華佗采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浸制而成。范成大的記錄涉及故事、猶言舊例、古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