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長河,成都素來是一座沐浴著濃濃詩意的城市。成都?xì)v史文化悠久,文苑英才輩出,在中國古典文化、文學(xué)發(fā)展中占據(jù)了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
文翁化蜀后,成都平原以其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繁榮的經(jīng)濟(jì)、悠久的文化,孕育滋養(yǎng)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學(xué)家。從古代的司馬相如、揚雄、李白、杜甫、蘇軾三父子、楊慎,到近代的郭沫若、巴金、李劼人,直到當(dāng)代的柏樺、翟永明、歐陽江河、吉狄馬加、阿來等,許多名滿天下的文人都來自成都平原。因此,有人說缺了蜀地的文人,中國的文學(xué)藝術(shù)史就會黯然失色,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夸張。文學(xué)人才輩出,可以說是成都人杰地靈的印證。
成都的才女美女詩人尤其多。漢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濤,五代的花蕊夫人。還有明代楊慎之妻黃峨。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因避難、宦游、貶謫、流寓、探親等入蜀。成都對于文人墨客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能吸引歷代的眾多文人墨客,不遠(yuǎn)千里、不畏蜀道之艱難險阻,來到成都,并深深地愛上這座城市。
老成都的核心區(qū)域是青羊,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在這人文薈萃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高賢大德與青羊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留下彪炳史冊的功績。
【攜詩入蜀放高光天下誰人不識君】
5、杜甫 成都草堂夢
人們談到杜甫的時候,完全可以不提他的生地與死所(湖南耒陽),卻不能不提到成都。到成都旅游,有兩個不可忽略的去處,一個是武侯祠,一個便是草堂。而詩圣杜甫對成都的感情更為深厚,他在成都兩度居住,度過了三年九個多月,更留下了200多首描寫成都的詩詞。
草堂落成,杜甫就佳作頻出,對成都大加贊美。與草堂有關(guān)的詩都寫得很好,成為公元八世紀(jì)的成都和錦江的一幅幅珍貴的寫真: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江村》)
760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蜀相》。
《客至》,是761(上元二年)春天,杜甫四十九歲時,在成都草堂所作。詩人在久經(jīng)離亂,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來訪時作了這首詩。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紀(jì)事詩,表現(xiàn)出詩人純樸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此時杜甫因陜西旱災(zāi)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yǎng)花,與農(nóng)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fā)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當(dāng)時的草堂(茅屋)建造得并不堅固,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fēng)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fēng)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安史之亂平定后,杜甫重新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的一生,可悲可嘆,其詩文,卻經(jīng)久不衰。透過這些或恬靜或悲壯或凄涼或孤獨的文字,我們能夠理解一個人的命運,理解一個時代的命運,理解一種寄望與無奈的情愫。成都,圓了杜甫的草堂夢。杜甫也給世人留下許多精美詩篇。
6、李白 九天開出一成都
唐開元8年(721年),21歲的李白,在江油拜別師尊,開始了長達(dá)5年的四川漫游,寫出了許多流傳千年的壯麗詩篇,其中就有令成都人喜愛和自豪的《登錦城散花樓》。
李白在成都還瞻仰過司馬相如琴臺、揚雄故宅,寫下了《白頭吟》等詩。
李白對宣傳成都曾經(jīng)作出過很大的貢獻(xiàn),如:他在《蜀道難》中用“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來盛贊四川北路交通的險峻。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用“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來盛贊成都。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李白為唐玄宗的還朝欣喜而作。李白用道家思想贊美了成都。詩人在詩中形容成都是一個九天之上的城市,是家家戶戶像畫圖的城市。詩人發(fā)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展現(xiàn)了浪漫奔放的情懷,詩中極力鋪陳的成都之美,令人對成都的美景充滿心曠神怡的想象。是歌詠成都的經(jīng)典名句之一。
李白因?qū)懺娐劽欣^承前人傳統(tǒng)并形成獨特風(fēng)格,歌行體和七絕達(dá)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創(chuàng)造了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xué)高峰,為唐詩的繁榮與發(fā)展打開局面,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千古絕句 從成都走進(jìn)中國的詩歌殿堂。
7、高適入蜀 天下誰人不識君
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fā)動安史之亂。756年,高適隨唐玄宗來成都。
這是高適第一次入川,他向唐玄宗提出了“長策遠(yuǎn)圖”的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反對“諸王分鎮(zhèn)”。唐玄宗沒有聽從高適的“切諫”,于是他投效遠(yuǎn)在西北的新君唐肅宗李亨。唐肅宗升他為御史大夫、廣陵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僅僅半年時間,高適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下級小官,搖身一變成了節(jié)度使大員,但他卻經(jīng)歷著人生中最為艱難的一段時間。
高適第二次入蜀是759年。這年“蜀中亂”,朝廷以高適為彭州刺史。從759年5月入蜀到760年秋任彭州刺史(今成都彭州);從760年秋到763年2月改任蜀州刺史(今成都崇州);從763年2月至764年3月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今成都市),前后5年時間,高適曾平息兩次蜀亂。
在彭州、蜀州、成都三地任官期間,高適竭盡全力忠于職守,為國為民分憂,上奏《請罷東川節(jié)度使疏》,此建議被朝廷采納,從而減輕了四川人民的負(fù)擔(dān)。
高適為蜀中局勢的穩(wěn)定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好友杜甫評價道:“總?cè)殖駪?yīng)全未,方駕曹劉不啻過。”意思是高適的詩歌成就可與曹植、劉楨比肩,足可稱為文武雙全。
高適759年5月入蜀,同年12月杜甫也入蜀。高適在彭州、蜀州、成都任職的幾年,大體也是杜甫流寓成都、梓州的時期。這對老友從742年起就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杜甫《遣懷》)經(jīng)歷李白、王昌齡兩位朋友的變故后,高適對杜甫這一舊交顯得異常關(guān)切,他比杜甫年長八歲,通過嚴(yán)武安排杜甫的住處,就是后來有名的浣花溪草堂。
兩位老友經(jīng)常有詩歌唱酬,還不時相互造訪。杜甫曾去蜀州訪問高適,高適也曾到成都草堂拜訪杜甫,杜甫寫有《王十七侍御掄許攜酒至草堂,奉寄此詩便邀請高三十五使君同到》和《王竟攜酒,高亦同過》等詩。杜甫初到成都,很大程度上是靠朋友的資助為生。“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酬高使君相贈》)高適顯然就是向杜甫“供祿米”的故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