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橋南側(cè),是成都最為著名的仿古一條街琴臺路。
琴臺路
整條街全長900多米,道路兩邊是飛檐翹角、古樸典雅的漢唐式仿古建筑,路面有橫貫整條街道的漢畫像磚帶。這條磚帶薈萃了中國面世的絕大部分漢畫像內(nèi)容,游人隨磚帶前行,宴飲、歌舞、弋射、車馬出巡等2000多年前漢代人的社會現(xiàn)實圖景和理想天堂便復(fù)活在游人的視線中。這條街帶由16萬塊天然青石磚鋪筑而成,仿真程度之高,令人叫絕。
琴臺路畫像磚帶(局部)
圖片來源:它是成都最浪漫的古街之一,李白杜甫都曾寫詩贊美!| 曉得 (sohu.com)
琴臺路上還立有鳳求凰、龍形燈、銅車馬、漢厥、詩碑墻五處雕塑景觀,最南邊是該路上最大型的標(biāo)志性雕塑——以漢代大文學(xué)家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愛情故事為題材的“鳳求凰”;南端右側(cè)有個小花園,設(shè)置有“詩碑墻”,上面皆為名家歌詠“鳳求凰”的傳世名篇,如杜甫的《琴臺》、《江畔獨步尋花》,司馬相如的《琴歌》等;街的北端是一座高約3米、長4.5米的青銅車馬浮雕,是根據(jù)出土的漢代文物放大仿真設(shè)計而成的。街道北段入口為一宏偉的牌樓,頂端懸掛的牌匾上書有“琴臺故徑”四個大字,立柱上配有“乘興上高臺看玉壘浮云古今多變,閑來泛溪水接草堂遺跡風(fēng)雅長存”、“錦水波清云藏海客星間石,琴臺韻遠花發(fā)文君故處樓”等楹聯(lián)。
琴臺路“鳳求凰”雕塑
琴臺路銅車馬雕塑
圖片來源:成都琴臺路,誰的千古愛情流傳至今?(baidu.com)
“琴臺詩碑”
圖片來源:古韻悠悠琴臺路 (douban.com)
“琴臺故徑”,其中的“琴臺”是對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紀(jì)念。司馬相如擅長鼓琴,卓文君素愛音樂又善于擊鼓彈琴,二人因琴聲結(jié)緣,所以鼓琴所用的琴臺便成為二人純潔美好愛情的象征。此外,琴臺還因為唐代詩人杜甫《琴臺》一詩中的“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云”等名句而廣為人知,成為公眾認(rèn)可的、對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紀(jì)念象征物。關(guān)于是否有一座司馬相如琴臺,以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dāng)年在何處居住,至今未能確知。不過,晉人李膺的《益州記》中有“市橋西二百步,得相如舊宅”和“海安寺南有琴臺故墟”的記載,說明司馬相如當(dāng)年的故居(古人也可能以琴臺代指相如故居)很可能在今天的西較場到文化公園這一地區(qū),因為漢代的市橋位置相當(dāng)于明清的金花橋,即在今西較場東北的同仁路口附近;而海安寺相傳是在青羊?qū)m范圍內(nèi),如今琴臺路的位置正好位于當(dāng)年市橋的西邊,又與青羊?qū)m相鄰。如此看來,琴臺路的命名是有其歷史依據(jù)的。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
不過雖說琴臺路叫“琴臺故徑”,但這條街其實一點也不算古老。琴臺路是改革開放之后新建的,這里原本是清代西城墻外的菜地。1913年開辟了通惠門之后沿城墻邊修筑了從通惠門到青羊?qū)m的一條小路,名叫環(huán)城左路。新中國成立后,清代的城墻基本被完全拆除。1960年,在被拆除的城墻的基礎(chǔ)位置修成了一條街道,名為建設(shè)路。1977年,這里又正式更名為西城邊街。1988年,政府在原西城邊街舊址的基礎(chǔ)上,統(tǒng)一規(guī)劃修建一條頗具特色、專為紀(jì)念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仿古街道,取名“琴臺路”。2002年12月30日,琴臺路正式亮相。
琴臺故徑
如今,琴臺路已經(jīng)成為了成都的一張文化地理名片。古樸大氣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這里別具特色的魅力,也吸引著無數(shù)的市民游客前來“打卡”留念。人們在這里可以享受美食,喝茶聊天,品嘗成都市井的滋味;也可以與漢唐式建筑來一次“跨時空”合影,在“蜀風(fēng)雅韻”中看一場地道的川劇表演,感受流傳千百年的文化之風(fēng)。
琴臺路上的美食
圖片來源:成都打卡必去——寬窄巷子&琴臺路 (xiaohongshu.com)
蜀風(fēng)雅韻劇院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文化與科技并存。琴臺路上,有上下楹聯(lián)相對,有左右建筑對稱,也有男女愛情美談。“雙”和“對”在琴臺路上似乎格外尋常,映襯著琴臺路獨有的美學(xué)意蘊:團圓與美滿。琴臺故徑,鐫刻著相如文君的愛情,從過去走向未來,由美好走向美好。
琴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