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路很長,故事也很多。
下同仁路
在同仁路西側的城墻邊,原有滿城中的箭道,種有不少樹木,面積達十余畝。1924年曾把支磯石街以北的這一地區(qū),加上原來同仁工廠的一部分,改建為森林公園。這座公園就是成都城中最早出現的森林公園,中有百年楠木千余棵,因原來的支機石廟在公園的南端,因此又被稱為支機石公園。
▲支機石公園老照片 (舒新城 攝)
這座公園在民國時期是成都除少城公園、中山公園之外的第三大公園,還曾是當時的群眾集會的場所。1928年春天著名的“一中事件”中,成都各個學校學生代表數百人舉行的聲援一中同學的集會就是在這支機石公園舉行的。
不過這樣一座大公園仍是沒有保留下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森林公園被空軍層板廠占用,楠木林也遭砍伐,整個公園便不復存在了。
羅城遺址
除了公園,同仁路上還埋葬著更為古老的秘密。
在位于上同仁路的原成都紙箱廠和位于下同仁路的成都制藥一廠,先后發(fā)現了唐代成都城墻(羅城)的遺址,從而證明了唐代到清代,成都城墻西面位置基本沒有移動的這一事實。
上同仁路羅城遺址標志
在今天的上同仁路和二道橋街的交口處,有條石與古磚壘著一圈似墻非墻、似堡非堡的建筑,上面還栽有大葉榕——這個位置便是之前發(fā)掘出來的羅城遺址的位置。其實這個位置是當年同仁路“聚星城”修建的時候,開發(fā)商故意將搜集到的羅城條石和古磚在遺址位置上修建了一個那樣的建筑,用以作為羅城遺址位置的地理標志,可以算是今天憑吊唐代成都的一個去處。在羅城遺址位置附近還曾有一家茶館,改名唐城,并在門前掛著由成都收藏家江功舉撰寫的對聯:“古址遺殘墻杜陵覓句來此;少城留雅座時彥談茶正在斯。”
斷壁殘垣,是歷史遺留下的一角;成都畫院,則是文化傳承的杰作。
成都畫院
在同仁路與支磯石街相接處,即過去支機石廟的地方,有一座十分完整精致的三進四合院——這就是1980年成立的成都畫院。2004年,同仁路改建擴建工程的原方案對成都畫院這個大院落的前部有所影響。在成都市政府的堅持之下,決定保護成都畫院的完整,對同仁路的工程方案做出調整,這才保存了今天在成都城區(qū)還能見到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后期風格的成都四合院——這也是成都市唯一的一處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四合院。
成都畫院內
在這四合院的門前有兩株樹齡近千年的古銀杏,即原來的嚴真觀、后來的支機石廟前的古銀杏,就連花壇上的用磚也全都是古磚。1987年至1989年,成都畫院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2007年又進行了一次工程量更大的內部改造,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貌、完善功能、合理利用”的原則,將原來的幾個院落以通透式展廳為主重新進行安排。改造后的成都畫院不僅成為一處外觀優(yōu)美且極富特色的、具有川西民居風格的美術館,而且也是全國唯一的老建筑四合院美術館。
有帶走的,有留下的;有新的,有舊的;有令人滿足的,也有令人遺憾的……同仁街歷經風風雨雨,保存到了現在。無論得失,時光所至,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