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成都日月大道一路往西,在日月大道與成溫邛高速相接壤的附近區(qū)域,有一個場鎮(zhèn),叫做文家場。
文家場舊照
圖片來源:文氏史話 | 四川成都文家場的由來_安谷鄉(xiāng) (sohu.com)
文家場雖是一場鎮(zhèn),但卻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悠久歷史。曾經(jīng)的文家場并不叫文家場,而是叫作“安谷鄉(xiāng)”,這個名字源于著名的文翁及其后人文谷。
解放前,文家場屬于溫江縣管轄,《溫江縣志》記載:“文谷故宅在文家場北,谷文翁后,官后蜀侍御史,里人以谷為名,其鄉(xiāng)為安谷鄉(xiāng)。”這可以說明曾經(jīng)有文翁的后人文谷在此做官居住,官至后蜀侍御史。于是這里的人就以文谷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地方,稱作“安谷鄉(xiāng)”,其義為“安谷居住的地方”。
文家場舊照
圖片來源:文氏史話 | 四川成都文家場的由來_安谷鄉(xiāng) (sohu.com)
文谷何許人也?據(jù)《十國春秋》證實,文谷乃是后蜀“成都溫江人,漢文翁之裔”,他“篤學(xué)博聞,以詞章顯于世”,曾經(jīng)在蜀后主孟昶時任過員外郎、侍御史、山南節(jié)度判官。其所撰《備忘小抄》十卷,雜抄子史一千余事,以備遺忘,世多傳寫之。另據(jù)民國《溫江縣志》記載,文家場北原有“文谷故宅”,據(jù)說文谷退官后寓居今文家場北。
文家街道
圖片來源:【EYE·青羊】趕完文家場,好多回憶無處安放……_手機搜狐網(wǎng) (sohu.com)
安谷鄉(xiāng)與文姓族人的淵源不止于此:文谷弟文察,“以經(jīng)學(xué)教授鄉(xiāng)閭,為邑人師。”“文察墓,在文家場后”。文察曾孫文祚,元豐進士,積官贈中奉大夫。文察之子孫及諸從子孫為進士者,有:文振齊,溫江人;文振德,雙流人;文振鷺,溫江人;文衡中,郫縣人;文達之,郫縣人;文振道、文人中、文定中、文安中,俱溫江人。由此可見,有宋一代,以文家場為中心的文氏家族,實為溫江的望族。據(jù)統(tǒng)計,溫江縣“唐進士渺無一人可述”,至宋有進士26人,其中文氏10人,占38.4%,“彼文氏諸族科第可謂盛矣。”
從“安谷鄉(xiāng)”到“文家場”
安谷鄉(xiāng)之盛與文氏密不可分,故有推測說清朝時期安谷鄉(xiāng)改名文家場,是因為此處的文姓族人眾多,故名之。這種說法有其道理,遍觀成都大小地方,以姓為名的地方不少,比如王家壩街、毛家拐街、包家巷等,這些名稱多與居住于此的居民有關(guān),有的是名聲顯赫,有的則是居民同一姓氏的居多,故以此推測文家場的命名也有其道理。不過,關(guān)于文家場的命名還有另一種更為有趣的說法。
原文家鄉(xiāng)文化站
圖片來源:文家歲月 (qq.com)
根據(jù)80年代成都市文物普查記錄,在文家場有一副有趣的對聯(lián)掛在場口的木石牌坊上:“不趕曹家趕文家,地接錦城三十里。”“不趕曹家趕文家”說的是這里不遠處曾有一個古老而又龐大的曹家場,十分興盛,安谷鄉(xiāng)人想出不少辦法想要趕上曹家場的繁盛,并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場鎮(zhèn)。某天,從成都辦完公務(wù)的溫江縣令路過安谷鄉(xiāng),被好酒好菜招待。許多文姓當(dāng)家人趁知縣酒興之間,要求將安谷鄉(xiāng)改鄉(xiāng)為場,并提出此地的地區(qū)優(yōu)勢和有利條件。不過即使是縣令,也不能隨意批設(shè)新場,須得上報審批才行,時逢官場腐朽,也未必能通。
縣令因受招待,一時間陷入兩難境地,突然靈光一閃,問道:“離‘安谷場’最近最大的場鎮(zhèn)叫什么?”,便有人回七里之處有一曹家場,縣令又問:“曹家場繁華否?”眾人皆回:“不及此處”,于是縣令便留下了“不趕曹家趕文家”的墨跡,這七個字并未提及場字,但兩家并列而說,又讓安谷鄉(xiāng)有了“無場之場”的意思。
文家場趕場
圖片來源:【EYE·青羊】趕完文家場,好多回憶無處安放……_手機搜狐網(wǎng) (sohu.com)
后來當(dāng)?shù)匚娜擞忠罁?jù)這里離成都30里的情況,對擬出“地接錦城三十里”的上聯(lián),最后又建立起巨大的牌坊掛起對聯(lián),上書“文家場”,首次將安谷鄉(xiāng)改成了文家場。這對聯(lián)難稱對仗,但已然達到了一種品牌效應(yīng)。此后,牌坊被毀,對聯(lián)木牌也已消失,僅留下“文家場”這個稱呼。
文翁書院
圖片來源:【EYE·青羊】趕完文家場,好多回憶無處安放……_手機搜狐網(wǎng) (sohu.com)
文翁“興文化蜀”,開蜀地學(xué)習(xí)教化培養(yǎng)人才之風(fēng)氣,被傳頌千古,至今在成都亦有文翁路作為紀念。文翁之后人文谷亦是博學(xué)多才,造福一方。蜀地不是無情處,文家場、文翁路這些地名無不凸顯著人們對文氏英杰的尊崇,表達了人們最樸實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