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成都城中心的貢院是在明代蜀王府的基礎之上修建的,在東西各開一門,分別名叫東華門與西華門。于是,東華門與西華門之外的街道也就名叫東華門街與西華門街了。
東華門街
在東華門街南端,還有與之垂直的東華門北街與東華門南街,呈丁字形排列。在民國時廢貢院,東華門與西華門也就不再存在,并將東華門街改名為東華正街,將東華門北街和東華門南街簡稱為東華北街和東華南街。清代時貢院已不存,如今還在街道名稱中保留下來的,就只剩下緣于貢院的東華門與西華門命名的東華正街、東華門街與西華門街了。
如果以清代的城墻作為老成都城范圍的話,在清代的前期與中期,東華門處在正中間的位置,所以清代有《竹枝詞》寫道:“東西南北一城環(huán),四條大街對四關。十字分開詳細算,東華門在正中間。”一直到清代后期有了一個四方相通的商業(yè)口岸鹽市口之后,成都人才把鹽市口作為成都城的中心。
成都春熙鹽市口商圈
今天的東華正街在清代名叫東華門街,于民國時期改為現(xiàn)名,如今位于順城大街西段以西,與提督街口相對。2003年街道擴建之后,原東華北街和東華南街再加上東華北街北邊的大紅土地廟街、小紅土地廟街一道合并為東華門街,北通玉龍街,南通蜀都大道。不過原來的東華南街與蜀都大道人民東路段的交叉路口要比今天往東一些,這是因為1986年這里要修建物資大廈,而當時的東華南街正在物資大廈的紅線之內,因此就把原來的東華南街拆除,向西遷移了16米,修建了一條新的東華南街。在2003年之前,這里還有一個明顯的拐彎;2003年街道擴建之后,就完全拉直,看不到過去老街的路線了。
現(xiàn)在的東華正街
圖片來源:成都東華正街33號小區(qū)實景圖,戶型圖,圖片,照片-成都樂居二手房 (leju.com)
“國醫(yī)大師”
在這古老的東華門街上,還住著成都近代歷史上著名的國醫(yī)大師。
在原來的東華南街上,住著我國中醫(yī)“火神派”的開山鼻祖——鄭欽安。
鄭欽安,即鄭壽全,字欽安,四川邛崍人,長在成都,幼習經史,后從劉芷塘學醫(yī)。道光中葉行醫(yī)于成都。鄭欽安治學嚴謹,醫(yī)技精湛,行醫(yī)課徒之余,撰成《醫(yī)理真?zhèn)鳌贰夺t(yī)法圓通》《傷寒恒論》三部著作,均流傳于后世。他的醫(yī)學理論與醫(yī)學實踐都是推崇《傷寒論》,以辨陰陽為主旨,以用生姜、附片等熱性藥為特色,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癥,被時人稱為“姜附先生”、“鄭火神”,在我國中醫(yī)界獨樹一幟,傳人及私淑者遍及川滇兩省乃至全國,聲名卓著者如盧鑄之、祝味菊、吳佩衡、補曉嵐、范中林等。他與他的后繼者也被稱為“火神派”或“扶陽學派”,至今仍然是成都中醫(yī)內科的一個特色流派。
除此之外,在原來的東華南街上還開設有一家著名的黃濟川痔痿醫(yī)院,即如今遷建在太升南路大墻東街152號的成都市肛腸專科醫(yī)院的前身。
成都肛腸專科醫(yī)院
圖片來源:成都市治療直腸癌的醫(yī)院大全-99就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