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巷位于成都市青羊區(qū)少城街道轄區(qū),離著名的寬窄巷子景區(qū),僅有一街之隔。這條巷子在清代時是滿城中的一條胡同,因為栽有丹桂而名為丹桂胡同,民國初年改名為桂花街。后因與南城的桂花街(這條桂花街不長,位于指揮街以南,中間以鹽道街為界,過去西接東桂街,因為修建岷山飯店而拆除)同名,所以又改名為桂花巷,一直使用到今天。
桂花巷并不寬闊,僅僅千余米長,只是一條悠長的小道。小巷兩側都種植著桂花,微風吹拂,桂花飄香。平日里,這里來往的車輛和行人不多。路邊是一些小吃店、小茶館。午后,悠閑的居民坐在桂花樹下,喝茶看報,別有一番樂趣。如今,誰曾記得百年前這里曾經有過著名人物,著名事件呢?
圖片來源:亂逛 | 桂花香的時候,我去了趟桂花巷_網易訂閱 (163.com)
1926年,董竹君在桂花巷租房創(chuàng)辦“飛鷹黃包車公司”,從上海接來父母幫助經營。董竹君是辛亥革命英雄夏之時的妻子,也是位了不起的“女強人”。她不光創(chuàng)辦了“飛鷹黃包車公司”,之后還在上海開辦了現在還在營業(yè)的舉世聞名的可以接待國賓的“錦江飯店”。
董竹君
在對待這個新開的黃包車公司的問題上,董竹君一家十分認真。董竹君的父母每天都起早睡晚,從不怠慢;而董竹君自己也是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前往公司。到了公司,董竹君把板凳放在門口,站在板凳上高聲給黃包車夫講話,教導他們怎樣注意出汗后不要著涼,避免生病,對待顧客要客氣熱情,車身保持干凈……
在當時,董竹君的這家公司的管理學習了一些國外的經驗:公司車租金低;車子的修理費、車夫的制服費都由公司出錢;車夫得病、受傷,也由公司負擔醫(yī)藥費;有時車夫付不出租車費,還可以減免或分期付清。這樣一來,車夫們待遇好,自然也就愿意拉“飛鷹黃包車公司”的車子,公司的生意也就越來越興隆了。
這小小的桂花巷還與一位著名人物有關——作家李劼人。
1935年12月,著名作家李劼人從斌升街遷居桂花巷64號的“聚園”。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中,繼《死水微瀾》之后,在這里完成了他的不朽名著《暴風雨前》和《大波》,至此著名的《大河三部曲》得以完成。
《大河三部曲》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桂花巷內半數已改建成宿舍樓,僅北側尚余部分平房院落。省新聞出版局、版權局、遂寧、廣元市駐成都辦事處、省水文總站以及市民革、民盟、民建等民主黨派在這條街上。
不過最近關于桂花巷的事件要屬2020年的“桂花巷改造”了。
被砍伐后的桂花巷
2020年9月7日上午,成都市民發(fā)現,桂花巷街道兩旁的行道樹已經部分被砍。9月11日,成都市青羊區(qū),針對桂花巷部分行道樹被砍事件公布處理結果,多方被追責。
如今經過這次改造,桂花巷也重新種上了桂花樹,周邊街道也煥然一新。在群眾的努力下,“桂花巷”保留下來了。桂花依然飄香,生活仍舊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