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刀花鼓表演 青羊區(qū)文體旅局供圖)
飛刀花鼓,是一種由雜耍和曲藝相結合的曲藝表演形式,是四川省地方曲藝劇種之一,出現(xiàn)于唐宋年間,流行于清代至民國時期,常作為民間藝人街頭表演形式分布于街頭巷尾。表演者手持木棒、火棒及特制的刀、叉等物,邊演唱邊將手持物向空中循環(huán)拋擲,并敲鑼打鼓伴奏伴唱,其唱腔分“老調門”“端公調”“成都腔”“戲腔”4種,一般取材于民間傳統(tǒng)故事和現(xiàn)實生活故事,如《柳蔭記》《白蛇傳斷橋》《孟姜女哭長城》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變?yōu)殡p人或多人表演,增加了《婦女翻身》《婚姻自由》《抗美援朝》等曲目,目前傳承人已不多。
飛刀花鼓具有濃郁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2007年被列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項目保護責任單位為青羊區(qū)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