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增添了許多新的街道,同時也消失了一些街道,盡管在已經(jīng)消失的街道名單里有的名氣并不大,但是它們承載的歷史和記憶卻對后人意義重大,如今的它們僅存在于老一輩成都人的回憶里,難免令人感到遺憾不已。
沿著東城根下街一直走,在現(xiàn)在仁厚街的對面,曾有一條不到100米長的短巷,
原來叫東垣街,后來和字庫街合并(字庫街今位于成都市青羊區(qū))。盡管這條小街在現(xiàn)在的地圖上已經(jīng)查無此名,但關于這條小街的名字由來,以及背后的故事,仍值得我們回憶。
這條小街,曾是一條很有紀念意義的街道,和成都的滿城歷史有關。滿城位于成都老城區(qū)西部,是清朝朝廷為八旗兵及其家屬專門修建的“城中城”,也就是寬窄巷子的前身。那這條街為何當時會取名東垣街呢? 原來,并不是因為這里位于滿城的東面,而是為了紀念一位職務不高的清官——陳東垣。要知道,在成都的街道名稱當中,以近代清廉官員名字命名的就只有它了。
陳東垣,德陽人,為清朝末年的舉人。受當時維新思想的影響,他毅然決定同其他年輕人一樣留學日本,在日本期間專門學習警政,回國后任成都西城警察分局局長。據(jù)說,陳東垣從德陽老家到日本留學時已經(jīng)40多歲。
從1913年開始,推翻了四川清政權的四川軍政府決定拆除滿城,并陸續(xù)在拆除之中修建了若干街道,包括東城根街等很多街道都是在那個時期修成的。在這大拆大修的過程中,不少軍政兩界的貪官污吏大發(fā)橫財,大肆占有拆除下來的各種建筑材料。可是,陳東垣卻能在拆除與修建之中清廉自守,不擾民,不剝削工人,不謀私利,深受百姓愛戴。
百姓們自發(fā)集資,在這條新建的挨近東城根街的小街上為他建立了功德碑(此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還在,大約是在1958年被毀),上書“西城大丘”四個大字,并把這條小街叫作東垣街。
“西城大丘”四字包含了一個歷史故事:東漢時的大丘縣令陳實為官清廉,“為官清靜,百姓以安”,縣境之內(nèi)“竟無訟者”(沒有人前來告狀或打官司,縣內(nèi)一片和睦),去世之后,前往吊唁者三萬余人,為他披麻戴孝者有數(shù)百人之多,大家共同為他立碑,以示后人。可見在當時人們的心中陳東垣就如同陳實一樣。
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
陳東垣還曾經(jīng)是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負責人之一。現(xiàn)在還可以見到的《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第二期載有“本會決定在省城分段逐日演說列表”,排在第二天演講的四川保路同志會負責人就是陳東垣。
據(jù)陳氏后人所述陳東垣晚年一直居住在成都。成都在幾次軍閥混戰(zhàn)的巷戰(zhàn)中,這些軍人都不敢進入陳東垣的住宅,因為無論川軍的哪個派系,都很敬畏這位清廉的陳東垣。
很多舊街巷都成為了永久的記憶
名人故居、先人遺跡承載著一個城市的精神內(nèi)涵,這些在成都歷史上留下痕跡的人們,無論是心懷家國還是一意為民,他們足跡所到之處都將來時的軌跡,與去往的方向溝通了起來,構成了成都獨特的歷史記憶,并以地名的形式呈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人們眼前。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不少歷史文化遺跡早已長眠于歷史長河當中。據(jù)說,有陳家后人表示:希望能恢復此街街名和西城大丘德政碑并配上文字說明,好讓成都歷史文化風貌得以保存。同時也好紀念這位清廉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