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學何以冠天下
西漢時期,興辦官學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蜀郡太守文翁。文翁選派青年官員,到長安拜師求學,學成歸來任教師,是中國的第一批專職教師。公元前141年。文翁在成都市區(qū)(青羊區(qū))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蜀郡郡學,后人稱為“文翁石室”。文翁屬下各地方,相繼辦起鄉(xiāng)學。蜀郡郡學開辦17年后,漢武帝劉徹下令全國興辦文翁石室式的官學。
漢代石刻畫像中有文翁講學圖,五代時的后蜀孟昶,用8年時間將文翁石室教材《十三經(jīng)》,刻成石頭讓學生摹拓。古代有司馬相如求學石室精舍,當代學者郭沫若、李一氓,都曾在此領受過文翁之惠。
石室中學(文廟校區(qū))位于成都市青羊區(qū)文廟前街93號
“文翁辦學”在蜀地興起好學之風,這個風氣對后世影響極大。僅在漢代,蜀地就出現(xiàn)了“文章冠天下”的賦圣司馬相如、“漢代孔子”揚雄以及王褒、嚴君平四大家。漢以后至今更是人才輩出,數(shù)不勝數(shù)。故班固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輝煌燦爛。蜀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源遠流長、特色突出并具有全國影響的地域文化。蜀學肇起漢初,衍于晉唐,盛于兩宋,晚清復昌。文翁興學,是蜀學的發(fā)端;蜀學在漢代已與齊魯之學并駕齊驅(qū),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學術(shù)流派之一。
知名校友:
郭沫若:文學家、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鐘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
沙國和: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懋章: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蔭遠: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翁宇慶: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寧:循環(huán)經(jīng)濟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志明:數(shù)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2年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組委會主席。
芶清泉: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一氓:革命家,原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曾琦:國家主義者,中國青年黨(1949年遷往臺灣)創(chuàng)黨主席。
四川有一句古語,“李冰治水,文翁化蜀”,講的就是李冰父子興修水利造福一方,和文翁興修學宮教化一方的故事。如果說李冰父子治水使得蜀地成為“天府之國”,那么文翁石室的創(chuàng)辦則讓蜀地興起好學之風,出現(xiàn)了“學徒鱗萃,蜀學比于齊魯”的盛況,出現(xiàn)了“文章冠天下”的“賦圣”司馬相如,“西蜀子云亭”的揚雄揚名四海,蜀地一躍成為全國文化最先進的地區(qū)之一。漢代以后至今,蜀地更是人才輩出,數(shù)不勝數(shù)。所以班固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公元前141年,西漢景帝末年,時任蜀郡太守文翁“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便“欲誘進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有了中國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為地方選拔人才、培養(yǎng)人才,這既是文翁辦學的初衷,也成為文翁石室綿亙古今的立校之本。而漢武帝詔令天下仿效文翁興辦官學,則將教育興國、為國育才的辦學初衷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在石室中學的教學樓上,由石室校友、著名書法家何應輝先生題寫的十六字校訓“愛國利民、因時應事、整齊嚴肅、德達材實”,格外引人注目。“愛國利民”是石室中學十六字校訓中的前四個字,也是校訓中最早提出的四個字。早在清朝順治年間,文翁石室就在辦學條規(guī)里明確提出:“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跡,務須相互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無論是當時的“利國愛民”,還是后來的“愛國利民”,其源頭都可追溯至文翁興學的初衷。
至近現(xiàn)代,在特殊的時代洪流之中,石室?guī)熒歉邠P愛國之忱和復興民族之志,精研科學知識,踵步時代潮流,讓“愛國利民”的石室流風潤澤一代代石室學子:戊戌六君子中的劉光第、楊銳,四川保路運動的領導者張瀾、蒲殿俊、羅綸,少年中國學會創(chuàng)始人王光祈,紅巖烈士胡其恩、韓子重,等等。
時至今日,當代石室人依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踐行著“愛國利民”的校訓精神。比如:每年5月舉行十八歲成人儀式,學校師長為學生贈送憲法,法官宣讀憲法,學生手持憲法莊嚴宣誓;每年12月開展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舉行升旗儀式為死難者默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參觀烈士紀念館,開展全校師生簽名祈愿活動;每年學校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深入社區(qū)、街道、養(yǎng)老院、貧困山區(qū)進行各項志愿服務;每年定期開展紅色之旅活動,在重慶、遵義、延安等地,留下石室?guī)熒淖阚E;等等。
數(shù)千年過去,文翁石室?guī)捉?jīng)變革,又多次經(jīng)歷戰(zhàn)火的洗禮,然而地址不改,弦歌不絕。“石室精神就是尊師重教、教育就是我們的信仰!”正是這樣的精神延續(xù),使得這所中學在近代培養(yǎng)出了郭沫若、周太玄、李頡人等名家,時至今日,更是培養(yǎng)出了中國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奠基人茍清泉、中國固體和磁學理論開拓者李蔭遠、我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總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還有中國航天歷史上最年輕的總調(diào)度戴堃、中國第一批戰(zhàn)斗機女飛行員陶佳莉等一批優(yōu)秀人才,為祖國的繁盛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