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百花潭公園位于成都市青羊區(qū)的通惠門外,西郊河由北而南,浣花溪(南河)從西向東,兩水在青羊宮東北角處匯合,水勢急湍,形成一個波翻渦漩白色水花的深潭,即今日百花潭。
早在宋代,成都就出現(xiàn)過一個流傳極廣的關于百花潭的傳說:浣花夫人任氏年輕時,有一天見到一個和尚從門前經過,不僅衣服又臟又爛,而且滿身都長滿了疥瘡,旁人都避之不及但任氏對他保持著對僧侶的禮儀與尊重。當這個和尚拿著自己破爛的衣服請他幫忙浣洗之時她一口答應。隨后任氏在自己門口的溪水中洗滌僧衣之時,奇跡出現(xiàn)了,僧衣每一漂動,就有一朵朵蓮花從她的手邊涌現(xiàn)而來,不一會兒,那條溪水中就滿是蓮花。旁邊的人驚愕之余想去問問那個和尚,卻發(fā)現(xiàn)那個和尚早已經不見蹤影。從此之后,人們將任氏洗滌僧衣之處稱為百花潭,那條溪水就是浣花溪。后來,任氏成為了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的夫人,又立下了保衛(wèi)成都的大功,故而被人們稱之為浣花夫人。
百花潭及其上緊鄰的浣花溪是成都歷史上的名勝,在有關傳說中,它們的得名出自同一個故事。唐宋時期的百花潭與浣花溪更加相近,在當時的文獻中可以見到將二者不加區(qū)別的記載。今天人們最熟悉的論證大概是在杜甫的詩中:“花花溪水水西頭”(《卜居》),又說“百花潭北莊”(《懷錦水居止二首》)。當時的百花潭位置應該是在今天的杜甫草堂西南,宋代之后逐漸消失。今天的百花潭與浣花溪之間已經有了一段距離。在清水河和西郊河的交匯處,清代還有一個較深的水潭,在清代光緒年間有人在這里立下了“古百花潭”的石碑,后來大家都稱這里為“百花潭”。
早在唐朝,浣花溪一帶就以制作彩色箋紙而聞名,李商隱就曾在自己的作品《送崔鈺往西川》中提到過“浣花箋紙?zhí)一ㄉ保未娙隧n浦在《寄弟》中也有“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的詩句。這里最為著名的紙箋是家住溪旁的著名女詩人薛濤制作的薛濤箋,相傳薛濤箋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這種紅色小箋曾被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人相唱和,因而名著于文壇,乃濤設計“命匠人狹小為之”。薛濤箋雖只深紅一色,但顏色、花紋甚精巧鮮麗。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歷代均有仿制。宋代發(fā)展了胭脂版紙箋也稱薛濤箋,用產于嘉州(今四川樂山縣)的胭脂樹花染色。宋人詩曰:“名得只從嘉郡樹,樣傳仍自薛濤時。”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認為:“其美在色”。
(現(xiàn)代制作的薛濤箋)
自唐代以后,浣花溪畔一直建有浣花夫人祠,但不同的時代,位置也會有所不同。浣花夫人祠可能初建時間推測是在五代十國,宋代時是在草堂寺中,清初重建時在草堂寺東側。光緒十二年,人們將其遷移到了現(xiàn)在的杜甫草堂之內的花徑與盆景園之間。主要是為了紀念這位女中豪杰。除了浣花溪,百花潭名字的由來,她還曾經幫助成都免受戰(zhàn)亂的侵害。大歷三年(768年),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前往長安述職,委托其弟崔寬留守。瀘州刺史楊子琳見狀發(fā)動叛亂,崔寬連戰(zhàn)連敗,退回成都堅守不出。這時任氏挺身而出,拿出家中財產幾十萬,組織軍隊和群眾共同抗擊叛軍,最終取得勝利。當時還在蜀中的著名詩人岑參立即寫下了《冀國夫人歌詞》來歌頌她的英勇事跡:“甲士千群若陣云,一身能出定三軍”。因為任氏原來家住浣花溪旁,所以后人將其祠堂修建在浣花溪附近,并尊稱為“浣花夫人”。
(浣花夫人祠)
今天的百花潭公園所在地,是民國時期四川軍政界著名人物鄧錫侯的西郊別墅康莊和其他幾人的別墅共同組成的。其中花木繁多,如今普遍可見的桉樹其實是從國外引進的綠化樹種,原產于澳洲,在成都首次栽種就是在康莊。1979年,動物園搬走之后這里形成以花卉盆景為特色的百花潭公園。80年從汶川漩口勝因寺舊址遷來了一株唐代的古銀杏,人稱“白果大仙”,是現(xiàn)在成都最為著名的古木之一。此樹在明代曾遭雷擊,清朝又遭遇火災,雖然樹上刻滿了歷史的印記,但依舊生機勃勃。有詩人專門為這棵古樹賦詩一首:“汶川古木百花中,相伴芙蓉春意濃。樹老根深大禹土,枝繁葉茂盛唐風。活存化石生之杰,挺立東方圣者雄。雷火刀兵等閑事,昂揚天府勢蔥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