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志海青羊 > 他山博觀
堅持高質量發(fā)展主題 譜寫年鑒事業(yè)新篇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fā)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高質量發(fā)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

走在全省前列的嘉興市村志編纂
村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系統(tǒng)記述某一個行政村或自然村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具有傳承歷史文明、記錄鄉(xiāng)土文化、留存文化根脈的功能,對留存鄉(xiāng)村記憶、搶救鄉(xiāng)村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生動文化載體。
回望“典籍里的中國”,走進“方志里的中國”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一系列雅俗共賞的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作為其中標桿之作,更是備受矚目。正如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所說,《典籍里的中國》就是用當代的方式與歷史握手,讓人感覺到愉悅可親,讓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喜聞樂見,讓“典籍活起來”。

《典籍里的中國》之《越絕書》(完整版)
唐李吉甫和他的《元和郡縣圖志》
《元和郡縣圖志》是唐憲宗時期宰相李吉甫創(chuàng)作的一部重要地理學專著。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憲,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人,政治家、地理學家,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地方志與地方官
從方志編纂史和方志發(fā)展史來看,自從宋代地方志定型成書以來,官修志書成為了固定的模式,95%的府州縣志都是由地方官主修。南宋和元代,我們現在可以考籍的,志書上有署名的江蘇境內共有39種,其中絕大部分是由知府知州知縣知郡(交通要道、軍事重地設郡)主修的,地方志由地方官主修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現象。
記錄偉大時代 履行“永載史冊”光榮職責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Α⑴靼孜磥砦覀冊鯓硬拍芾^續(xù)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以史為鑒知興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風濁清揚。
建立獨立的方志學
從傳統(tǒng)方志到近代方志: 方志學理論的淵源與發(fā)展
歷代修志實踐推動了方志學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梳理地方志發(fā)展的歷程可以發(fā)現,以宋為界,在此之前傳統(tǒng)方志經歷了由輿圖到圖經再到圖志的過程,此后方志基本定型,表現出“圖文并茂”或“圖為附庸”的特點。而傳統(tǒng)方志淵源流變,不僅是一種志書形式的外在變化,更是涉及修志理念、方法與技術手段的變革,由此推動地方志發(fā)展形成一條由地理志向史志合一,再到趨于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演進路徑。

冀祥德:十業(yè)并舉 守正創(chuàng)新 構建新時代四川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新格局
習近平:“過去,我無論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
習近平說:“我們這樣看情況、聽匯報是不夠的,還要看歷史。一個縣的歷史最好的體現就是縣志,府志則更為全面,里面既寫正面人物,也寫反面人物,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地方發(fā)生過什么事,可以從中有所借鑒。”
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